本站首页 >> 正文

探索校院两级管理信息化建设之路

2024-09-13 09:52 张凯 

探索校院两级管理信息化建设之路

校院两级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推动高校管理现代化,提升用户信息化体验,实现集约化建设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根据目前教育信息化发展实际,校院两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思路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与学校业务发展相互驱动的信息化引擎已初具规模。在支撑校级业务流程的再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随着横向扩展的不断深入,也具备了进一步向二级单位“下沉”的能力。二是二级单位内部治理亟需与校级应用实现互联互通。从服务对象来看,面向师生的服务不应该被割裂为单位内部应用和校级应用,需要在二级管理中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融合。三是从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出发,需同步加强校院两级信息化治理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集约化平台有利于安全屏障的统一规划、部署和实施。


01

两级管理融合

重塑治理生态

现在,很多高校都在尝试建设校院两级管理融合的信息化服务,从技术平台、服务整合、运营模式、网络安全管理等多个维度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这对破解依靠信息技术推动学校治理难题具有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服务与管理分离的建设模式得到进一步深化,破解了一网通办向下延伸的难题。通过复用校级平台的能力中台,打通了校院管理间的数据孤岛和业务孤岛,很好地满足了二级单位内部各类服务的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需求,其建设成本、人力成本、时间成本、运营成本均大幅下降,同时,师生体验感、满意度明显上升。这种模式同样可以复制到校内每个最小化的管理单元,例如教学班级、科研团队等等,将信息化武装到每一个需要的组织内部。

另一方面,有利推动了IT部门的重新定位。随着信息化支撑范围的逐步扩展,各高校的信息化服务已经深入学校治理的方方面面,原有IT部门的技术人员数量已经明显滞后于学校发展需要,增加人手也受到制约。通过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的推进,二级单位的人员可以通过低代码、零代码自主掌控内部治理的流程、数据、信息发布、资源管理等,信息化建设的专业性降低,人人都可以参与建设。IT部门从建设者转变为运营者,将重心放在通用能力建设上,从而进一步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演进速度。

当前,校院两级管理信息化虽然还处在起步阶段,但在数据流通、业务协同、自主可控等方面确实已经打破了壁垒。二级单位以多维度融合的数据来进行治理和决策支持,进一步提升了治理效能。

首先,校院两级管理信息化模式能够帮助二级单位减少纸质文档流转,优化服务流程,使管理层次更加扁平化,不同岗位间可以实现流程协同、数据共享,提升管理效率。

其次,校院两级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有助于打破校院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跨学院、跨校区的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还能促进二级单位之间的数据流通和交互,加强合作交流。

此外,通过对各二级单位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有助于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形成以数据驱动的评价模式,全面反映高校整体的管理效能和治理水平。


02

从再建系统出发

探寻实施策略

对于校院两级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否再建系统”其实是一个避无可避的问题。有人可能会问,以往二级单位分散建设导致的数据孤岛现象依然存在,在这样的环境下,是否有必要再建系统?答案是有必要,但前提是各二级单位要有符合学校信息化整体发展的统筹规划框架及实施计划;并且再建系统时,需要充分调研现有信息化建设基础,完善需求分析,遵循学校统一的管理、技术、安全标准。另外,再建系统之初还须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影响因素。

一要明确再建系统的目标和方向,以及要实现的具体功能和效果。规划需求要与高校的总体发展战略相一致,确保信息化建设与高校的发展需求保持一致。

二要保障技术支持,明确再建系统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网络建设等方面的人员保障,加强对信息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

三要合理配置资源,从学校整体发展需求出发,确保信息化建设所需的资金、人力、物力等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并持续对信息化建设成效进行评估,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持续优化和升级。

在上述基础上,再建的系统就不再是“孤立”的,而是能与现有的校级通用技术平台进行有效整合,形成现有平台格局下的优化和补充;通过统一标准规范进行数据汇聚共享,实现“校-院”“院-院”间的互联互通,打破数据壁垒。

除了是否再建系统的问题,高校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信息化建设还会面临以下挑战:

一是技术平台的集成。在两级管理模式中,针对多租户的建设、运营模式,要有比较成熟的信息系统建设规范,除了各类控件,数据更需要封装为可以调用的组件,既要考虑集成度、易用性,又要考虑如何保障数据安全,防止权限泄露等。

二是开发人员的培训。面向开发者要充分降低配置门槛,实现“所见即所得”。高校可以通过持续的培训和指导,提升开发者对平台的熟悉度、理解度,吸引二级单位管理员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成为建设主体。

三是平台的推广应用。推广校院两级管理模式,非常依赖师生数字素养的全面提升。首先,二级单位要有意愿尝试以信息化手段来实现内部的管理和治理,提升效能;其次,要有适当的人员投入,进行需求整理和应用实施;最后,服务能够在二级单位真正流转起来。这些都需要管理者和使用者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结合以上挑战和应对思路,高校要确保学校层面的信息化战略能够精准“落地”到学院,并得到有效实施和个性化发展,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推进。

首先,加强校院两级协同建设。二级单位的信息化规划应遵循学校的整体发展,同时建立校院两级的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将二级单位的共性需求提炼形成校级服务。二级单位也可借助学校的公共资源设施,实现全校资源共享集成。

其次,鼓励二级单位结合自身特色和需求进行个性化发展。在遵循学校信息化战略框架的基础上,高校需要提供给二级单位一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让二级单位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调整和优化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再次,制定统一的管理和技术规范。规范二级单位信息化建设方向,制定统一的数据存储、交换、共享制度,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同时,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师生个人信息和各类数据的保护,落实网络信息安全和数据安全管理责任。

最后,加强人员信息化素养提升。高校制定信息素养提升方案,定期组织面向一线教师、行政人员、管理人员等角色的专题培训,统一认识,凝聚共识。


03

平台能力“下沉”

向二级单位全面赋能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基于“互联网+教育”思维,提出针对不同需求层次的一体化服务供给模式,将“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的能力“下沉”至二级单位,全面赋能五个方面:计算资源的二次分配、信息发布的二级管理、内部流程的自建自管、教育数据的层次化服务和场地资源的动态发布,实现了对二级单位业务的技术支撑和自主可控的内部管理。在业务层面,复旦大学主要采取了以下行动:

第一,开展针对二级单位的综合调研,建设适用于不同服务场景的统一业务平台。通过对校内服务的共性需求进行抽象提炼,建立统一的服务供给平台。二级单位在业务平台上通过简单的参数配置和资源配置,来响应内部的业务需求。

第二,建设统一的业务构建中台。在基础设施方面,建设校级统一虚拟化资源平台和校内通用计算私有云平台,形成稳定、安全、可靠的云基础设施,二级单位对所需的公共资源进行分级管理,加强二级单位资源调配的灵活性。在技术架构方面,通过高度复用共性功能,采用模块化方式提供流程引擎、表单引擎、报表引擎等通用技术平台,快速响应学校二级单位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降低建设成本并提高办事效率;在业务功能方面,提供快速构建审批事项、信息填报等业务支撑能力,赋能二级单位建立专属办事大厅,并为二级单位提供基于共享数据的决策支持,提高二级单位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高效、便捷、安全的信息化服务供给。

第三,切实提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加强与二级单位的沟通、协作与联动,定期组织培训,让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化应用建设主体。在推广初期,由IT部门向二级单位管理员提供一对一培训,协助配置首个应用服务事项等,增强信心。建立二级单位管理员的经验交流和分享渠道,请推广效果好的单位进行总结,辐射带动更多单位。


04


构筑未来之路

实现科学管理

要实现校院两级管理信息化,首先,全面凝聚共识,做好两级管理的顶层设计。全校一盘棋,制定统一的管理标准、数据标准和技术标准,实现校院信息系统之间的标准化交互。

其次,挖掘共性需求,建立校院协调沟通机制。学校在挖掘二级单位的共性需求,加快技术中台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业务中台的规划,抽取共性需求,形成资源预约平台、通用注册平台、问卷平台等一系列业务中台,响应二级单位的信息化诉求。

再次,理性引入新技术,始终保持探究热情。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要求各行各业不断跟进和更新技术以保持竞争力,但在落地过程中,也不能一味求新。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学校要始终保持技术学习、研究、探索热情;另一方面,学校要结合校情,深入了解新技术应用的可行性、必要性,并进行一定的实践来验证,从点到线,从线到面,逐步铺开。

理想状态下,二级单位在自身信息化建设中利用校级平台实现“自建自用”,自主负责本单位的信息化需求分析、开发、测试及运维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部运行闭环模式。而技术部门将专注于平台层面的整体优化和安全方面的保障,对校级资源进行统一调度,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

从复旦大学的实施进展来看,未来高校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着力点有二。

一是协同机制需要加快磨合。目前,二级单位管理员还是以自发的形式参与内部信息化治理,接下来需探索更具持久性的协同机制,建立校院两级信息化专职队伍。二级单位要有专人统筹内部信息化建设规划、实施、运维、安全工作,加强对业务的整合,增强信息化建设成效的评估和考核。

二是所赋能力需要持续拓展。二级单位在管理上智能化、个性化、精准化要求高,平台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内生能力建设,例如电子签章、数字签名、自助打印、数据管理等能力复用依然存在优化空间。另外,当前蓬勃发展的AI技术也需要加快融入。

总之,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信息化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仍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最终形成开放、共享、可持续的良好协同治理新生态。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7月刊

上一条:案例分享丨高校打造网络安全综合治理平台

下一条:案例分享丨高校F5G全光网部署路径

Copyright 2005-2020 天水师范学院-信息化建设与服务中心

地址: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藉河南路

甘公网安备:62050202000257号 陇ICP备15003457号